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公司新闻 > 正文

公司新闻

上海,远在何方

作者:佚名 日期:2016-2-9 16:13:51
上海,远在何方
1938年11月9日,纳粹德国爆发了前史上称之为“水晶之夜”的反犹惨案,从此便开端了惨绝人寰的优待和残杀犹太人的暴行。许多西方国家,也包括美国,面对纳粹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暴行,采取了种种束缚性移民政策。上海,这座当时被置于殖民统辖和不需要签证的海港都市便成为犹太人能够逃亡的归宿。所以,那些有或许逃离纳粹铁蹄的犹太人就不惜全部运用这么一个机遇逃亡到悠远的上海。直到1941年,大约有一万八千名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在这儿找到了避难所。虽然他们生活在极度赤贫中,遭受到来自纳粹德国领事当局日益严格的欺辱,而且在文明的区别中无所适从,但这些人毕竟大都免遭了纳粹有计划的优待和残杀,得以幸存下来。上海无疑是犹太人苦难史中持久不可忘掉的一章。但是,除了史学界屈指可数的动静以外,这段特别的前史却几乎鲜为人知。德国当代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1947-)2008年宣告的小说《上海,远在何方?》则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意蕴深邃地融前史事实和艺术幻想于一体,别开生面地勾勒出了这段前史的全景图。
克莱谢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诗歌步入文坛,先后宣告了十二部诗集,是德国当代很有影响的女诗人。《上海,远在何方?》是克莱谢尔的小说处女作。克莱谢尔很早就关注到当年从纳粹德国逃亡上海的犹太人的前史。1980年,克莱谢尔初次来到上海,结识了一位当年逃亡到上海定居的犹太女人,获得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段令人难忘的前史更加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让她魂牵梦绕。从此往后,她的文学创造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几十年间,她锲而不舍地穿行在前史回想与实践思考之间,造访和查找了全部或许与这段前史有关的档案馆和图书馆,翻阅和研讨了许多的前史文献和回想录,采访了许多尚健在的逃亡者及其后人,锲而不舍地探寻着那些“被置若罔闻的东西”(克莱谢尔)。1992年,克莱谢尔再次来到上海,又亲临实地考察了那些残存的逃亡遗址。丰盛的第一手材料奠定了克莱谢尔驾驭这一主题的扎实根底。这期间,她首先以逃亡上海的犹太人为原型,相继创造了四部广播剧。跟着艺术酝酿的继续深化,那一个个堆集在心灵深处的动静日益激烈地在呼叫;那一个个挣扎在生计中的犹太人形象日益绘声绘色地浮如今眼前;他们在声情并茂地叙说着自己活下来的痛苦。所以,在作者的脑海里,“探求与创造逐渐别离……虚拟与回想融为一体”(克莱谢尔),一幅逃亡者世界的全景图就这么展如今读者的面前。这就是小说《上海,远在何方?》诞生的布景。
这部小说展现的是一群逃亡者的众生相。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和情节构造,而是在按照时刻顺序排列的叙说主线上,断片式地勾勒出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逃亡者形象。在作者笔底生花的笔下,各个断片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融合,自但是然地集聚成一个相映成趣的艺术全体。正如作者所言,小说中的人物既有真实的布景、真实的信息、真实的名字和真实的地址,而且贯穿小说一贯的也是真实的内核,一起也是酝酿已久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作者从不远不近敬而远之的叙说视角动身,采取了有分有合、融会贯通的表现办法,成功地将那些文献的东西和那些虚拟的东西编织成一个层次丰盛丝丝入扣的马赛克图像,使得真实的发现与艺术的虚拟在其间互相承载,相得益彰,创造了二者之间天衣无缝的平衡。读者在这儿看到的是,一群流落到上海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如何在绝望的边沿为活下来而苦苦挣扎。他们从踏上这个殖民统辖又遭受日本人任意蹂躏的异乡那一刻起,就“不再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而只是犹太人”;他们在犹太人寓居区里苟延残喘,在纳粹的“长手臂”下堕入“乌黑的边沿”,在遭受羞耻中与命运反抗。小说所描绘的一个个逃亡者是些形形色色的单个,虽然他们寻求生计的举动办法各不一样,却无一例外地承受着一样的命运。